中文

English

支原体污染防治全攻略:尊龙凯时三步精准清除潜伏的公敌!

发布时间:2025-08-11   信息来源:尊龙凯时官方编辑

在细胞体外培养中,污染如同潜伏的“隐形杀手”,始终威胁着实验的准确性与稳定性。在支原体、细菌和真菌这三大常见污染源中,支原体以30%-60%的超高污染率,成为科研人员的一大难题。本期文章将深度解析支原体污染的防治要点,助你轻松应对这一实验室“顽疾”,为细胞培养实验保驾护航。

支原体污染防治全攻略:尊龙凯时三步精准清除潜伏的公敌!

什么是支原体?

支原体(Mycoplasma),又称霉形体,属于柔膜体纲(Mollicutes),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的原核生物之一。其结构由脂蛋白膜、核糖体和圆形双链DNA组成,基因组大小为580-2,200kb。支原体可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上生长,但其生物合成能力有限,需依赖外源营养成分。细胞培养体系为其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,是支原体的理想繁殖环境。此外,支原体可附着于宿主细胞表面长期繁殖存活,而对多种常见抗生素的耐药性也为污染隐患增添了一层屏障。

支原体污染的表现

自然界中支原体种类超过120种,而细胞培养中常见的污染菌株包括牛精氨酸支原体、发酵支原体等。支原体污染后,细胞会出现一系列特征性改变,如:1)细胞生长速率异常;2)细胞形态改变,粘附性减弱;3)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;4)细胞膜抗原性改变;5)代谢通路紊乱;6)细胞复苏后的存活率降低。这些变化缺乏特异性,但会严重干扰细胞正常生理状态,导致实验结果失真。

支原体污染检测

精准检测是防治支原体污染的关键。目前常见的支原体检测方法包括观察法、培养法、免疫法等。其中,培养法为金标准,但操作周期较长,而qPCR是灵敏度最高的快速检测方法。

支原体清除方法

在细胞培养过程中,一旦发现支原体污染,及时有效的清除至关重要。清除支原体的核心在于破坏其脂蛋白膜结构,并抑制关键代谢途径。目前推荐的清除方法如下:

1)热处理法:支原体在35-37℃环境中生存,将污染细胞放置于41℃处理5-10小时可有效杀灭支原体,但需注意不同细胞对高温的耐受程度。

2)抗生素法:支原体对部分抗生素(如卡那霉素、庆大霉素等)具有敏感性,连续多次检测阴性即为成功。然而,需谨慎使用以避免耐药性或毒性反应。

3)复合型支原体清除试剂:推荐使用含有抗生素和脂蛋白膜穿透剂的复合型清除试剂,如尊龙凯时的Anti-Myc支原体清除试剂,通过破坏支原体膜和抑制DNA复制来达到清除效果。该方法简便、有效,对细胞毒性较小,有利于保持细胞活性。

结论

支原体虽然微小,但却是细胞培养中极具破坏性的污染源。唯有了解其特性、及时发现污染信号,并掌握合适的检测与清除手段,才能真正守护细胞实验的可靠性与稳定性。更多细胞培养相关的科研干货,请持续关注尊龙凯时

尊龙凯时,您身边的细胞培养专家!武汉尊龙凯时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细胞培养领域的研发与生产,成为我们客户可靠的合作伙伴。